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党校报 > 2023年 第4期 > 第6版 理论视野
新征程上四川“换道超车”应形成四个基本认识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03日 部门/单位: 文: 图: 签发人:
文章作者:杨 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我国摆脱由发达经济体主导 的 技 术 - 经济范式制约指明了方向。2022 年 7 月以来,四川陆续明确了重点发力的“新赛道”产业、“赛手”企业培育计划、“赛场”场景打造区域性方案,确立了“换道超车”目标,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工作持续走实走深。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要求四川现代化建设要把握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体现四川特色、服务国家全局。从这一要求出发,结合既有“超越追赶”的历史经验,新征程上四川“换道超车”应形成四个基本认识。

其一,“换道”是手段,“超车”是目的。当前,四川重点发力卫星互联网、机器人、新能源、预制菜等新赛道产业,这是手段,不是目的。“换道”只是开始,“超车”是要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新征程上我国牢牢掌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的核心支撑,是“ 换道 ”的目的。在“换道”中,找准新赛道产业是关键。新赛道可以是未来产业和战略技术,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竞相入场的人工智能、再生医疗、燃料电池、环境能源、纳米技术等领域,日本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便已布局,先发优势明显;也可以是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如 2014 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和智能家居两个行业借助于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与布局生态链的商业模式,改变了产业发展轨道和竞争格局,市场规模快速扩张;还可以是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通过重大技术突破改变产业发展轨道和竞争格局,典型例子如韩国的半导体及我国的高铁、第三代核电、安防产品。新征程上,四川选择的新赛道以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兴产业与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为主,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大势,同时也体现了全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基础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未来应乘势加快变现、形成推动全省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其二,“换道超车”的本质是构建自主的技术-经济范式。顾名思义,“换道”就是切换到新的赛道,是否能够“超车”则取决于能否掌握新赛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在经济领域,从几次工业革命对当时经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效率带来深刻影响的实践看,国家间竞合格局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演化都是表象,本质是基于重大技术突破形成的新技术-经济范式成功取代了旧的技术-经济范式。战后世界大国将博弈的重心放在战略技术及其商业化,根本上也是要推动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并最终掌握其主导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征程上四川“换道超车”的根本任务是推动新赛道产业尽快形成技术-经济范式并掌握其规则制定的话语权,重心在重大技术突破及融合了四川特色的初期市场培育,需要运用大挑战思维、新的创新范式和组织模式推动多个部门与多元行动主体的高效参与及协作。在1983—1987 年间,韩国政府组建了由韩国电子通信研究所、三星、LG、现代和 6 所大学组成的高能级“官产学研”创新联合体,聚力 4M DRAM 技术攻关,并承担了 1.1 亿美元研发费用的57%,同步还通过宏观调控将 95%的政府资金和私人投资提供给少数大企业,支持它们尽快将重大技术突破转入生产线、占领市场和价值链高端。

其三,“换道超车”要重视但不拘泥于技术创新。按照技术——经济范式理论的逻辑,技术创新是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支撑,但并不意味着总是要“冲锋在前”。融合了国家、行业特色的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也可以“打头阵”。战后日本对首创国的赶超并不是源于重大技术突破,而是基于“现场优先主义”和“产品研发、制造、推销一贯制”的新产品开发体制——精益管理、柔性生产系统、把一百分的努力投入技术成果产业化环节等风靡全球的生产管理理念和工业经济模式都是那一时期的日本创造。之后,日本才确立“技术立国”战略,进入微电子、计算机、新材料等高精尖技术领域。成就我国高铁的关键因素是国家层面形成了以高铁替代传统铁路的大政方针和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坚定决心:前者为自主创新创造了市场,后者为我国铁路装备工业长期积累的技术能力提供了“上场”的机会和超常规的体制、机制、组织及资源支持。以小米和蚂蚁金服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实现“超越追赶”的核心则在于有效地推进了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的共演。

其四,“换道超车”首要是构建有效激励企业实质性参与的政策体系。在新赛道产业赢得先发优势是“换道超车”的首要,因为只有赢得了先发优势,才有可能进一步推动形成该产业的技术-经济范式和掌握主导权。要赢得先发优势,有效调动企业的实质性参与是关键。企业实质性参与的直观体现是成为投资主体且“长期主义”取向明显。从历史经验看,应着力抓好两点。一是充分发挥市场需求的牵引作用。在我国高铁技术的赶超实践中,铁道部释放出明确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订单信号,使得国内装备企业看到了在新兴的高铁市场形成技术优势的长期收益,进而加大了投资。相较于高铁产业,新征程上四川瞄准的新赛道产业在固定资产投入规模、系统复杂性和进入壁垒等方面都要低得多,同时大部分产业具有需求侧规模报酬递增性或存在网络经济,应重点思考如何利用消费升级和政府采购给投身新赛道产业的企业创造足够的专用性投资激励,同时尽可能地减少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二是着力降低企业突破技术与资本结合屏障的交易成本。在发展初期,新赛道产业企业的研发体系和试验体系往往不够健全,资金实力有限,但又亟须加快突破。建立融通创新机制,充分借助“第六种力量”即生态链的“互补力”是多赢之选。一方面,引导、促进企业与相关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稳固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高校)-应用转化研究(科研院所)-产品开发(企业)”三角关系,补齐自身研发及试验体系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探索建设跨学科、跨单位、跨区域的科研成果中试熟化平台,进一步加快科研成果在川孵化,为新赛道产业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元素;再者,坚持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如面向全球整建制引进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商业模式的人才和团队,注重选拔、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面向全球寻找相关前沿技术为本土企业提供国际化解决方案等。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